od体育官方网站注册网址,od体育app官网下载,od体育最新登录网址,od体育平台,od体育app,od体育app下载,od体育靠谱吗,od体育,od体育下载,od体育官方网站,od体育官网,od体育投注,od体育下注,od体育买球,od体育世界杯,od体育欧洲杯,od体育赛事,od体育开户,od体育注册,od体育登录,od体育入口
我以为这个标题起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:其一,事件刚刚发生,中央还没有进行调查和处理的时候,记者有什么权力认定那个县长是渎职者?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,我们即使在犯罪现场抓获了行凶的人,已经可以毫无疑义地认定凶手是谁,但在法院还没有审判结果之前,都只能使用“犯罪嫌疑人”,而不能用“凶手”、“罪犯”之类的称谓,这是对法律和当事人的尊重。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,记者有权力揭露事实的真相,但你不是法官,法律没有赋予你审判(哪怕是道德审判)或定罪的权力;其二,仅从一个似乎是在沉思的动作怎么就能认定那个县长陷入了窘境?记者谈过拍摄这张照片的经过,说县长渎职,是民间的反映,记者凭借新闻敏感意识到那个县长是个“新闻人物”,但并没有和他有过深入的交流。记者是会读心术吗?不然有什么根据说他陷入了窘境呢?这就像上面那个问题一样,常识仅仅是常识而已,并不能成为我们判断的依据。
我之所以举这几张照片的例子,是因为这些照片都十分著名并广受好评,而究其广受好评的原因,很大一部分就是“精妙感人的标题”。对此,两张照片的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认同。三摄影理论家刘树勇认为,摄影术诞生之初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,是韦斯顿、亚当斯等人的F64小组,通过合理有效的摄影控制,准确地呈现事物在光作用下的表面状态,从而建立起摄影的词汇系统;布列松在慕卡西和柯特兹关于摄影自身规则探索的基础上,明确地阐述了摄影最本质的图像存在形态“决定性瞬间”。他的理论赋予图像中的空间世界以完美的秩序,并通过严谨的影像控制,将诸多视觉单元结构在同一个平面上。这一理念给摄影的语言体系建立了一个重要的语法系统,同时也就赋予了图像以独立存在的品格和自在的意义。这些图像不再依靠外在世界而存在,也不以个人主观的臆断而存在,它为它自身而存在也就是摄影的独立自在自为。(参见刘树勇《摄影的形态》)
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是很纠结的。一方面,为照片起一个好的标题是能给照片增色的,如郑鸣拍摄的《望长城内外》(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去游览长城,夫妇俩一个在看这边,一个在看那边)。本来是一张很普通的照片,因为引用了一句家喻户晓的诗词作标题,似乎就赋予了照片更深的含义,也一下子把国人的“文学情结”勾引起来了(这张照片也是在国内广受好评并在摄影比赛中获了奖)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样的标题和照片都是很中国的,不是非常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很难理解照片背后的文化内涵,也就是说它不是国际化语言。什么是国际化的语言呢?就是能让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看懂、引起共鸣的图像视觉语言。比如今年荷赛的年度照片《加沙葬礼》,很简单的标题,但照片的视觉语言强烈而清晰,在这样的照片面前有谁会无动于衷呢?